关于安徽省数字经济发展的调研报告
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调研实践
根据省直机关工委部署要求,省经信委调研实践组于2018年5月上旬赴中建材凯盛机器人有限公司、安徽环球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和雷士照明等企业开展专题调研活动,深入园区、走进车间,召开座谈会,与企业管理团队、技术人员和职工面对面交流,了解实情、送去政策、点出实招。针对我省数字经济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对数字经济发展方向和展望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
党组成员、副主任、直属机关党委书记、调研实践组导师王有军(右五)参加启动培训会
一、我省数字经济发展现状
数字经济是指以使用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作为关键生产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作为重要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的有效使用作为效率提升和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推动力的一系列经济活动。近年来,我省大力推进创新型省份、“宽带安徽”等建设,“双创”和信息化氛围日益浓厚,为发展数字经济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政策法规体系逐步完善。《安徽省信息化促进条例》《安徽省“十三五”信息化发展规划》《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意见》《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建设“宽带安徽”的意见》《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云计算创新发展培育信息产业新业态的实施意见》《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以及“三重一创”、制造强省、科技创新、技工大省、“中国声谷”等若干政策先后出台,发展数字经济法规政策环境不断优化。
(二)基础设施支撑能力不断增强。城市地区家庭基本具备光纤接入能力,行政村通光纤比例达100%,基本建成“全光网省”。移动宽带网络基本覆盖全部行政村。一批云计算和数据中心重点项目积极推进,形成合肥、宿州、淮南等特色云计算和大数据产业集群。物联网基础设施在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面部署,工业互联网建设具备一定基础。
(三)产业基础进一步夯实。电子信息制造业、软件及信息服务业连续多年保持高速增长。2017年电子信息产业(含软件与信息服务业)规模达到5000亿元。新型显示、智能终端快速发展,光伏、LED、光电识别形成竞争优势,集成电路聚焦突破成效明显。量子通信、铁基超导、频谱分析等技术领先全国。智能语音应用软件和解决方案在全国同类产品中市场占有率第一。中国(合肥)智能语音产业园暨“中国声谷”等一批创新创业基地加快建设。
(四)产业融合日益深入。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以下简称两化融合)深入推进,规上工业企业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实现集成应用和协调创新,实施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以提升新型能力。“互联网+现代农业”体系加快构建,“三农”信息化应用和服务水平不断提升。电子商务延续快速增长态势,2017年网络零售额突破1400亿元。金融、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与互联网行业跨界融合,诞生出一批互联网金融、“互联网+物流”的典型。
(五)数字技术应用加速普及。智慧城市覆盖面不断拓展,信息进村入户试点取得明显进展,贫困村宽带基本普及,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网络加快完善。市政、环保、医疗、教育、养老、交通、就业、旅游、物流等重点领域信息化水平不断升级,全国首家智慧医院在我省挂牌,建成一批智慧学校。
(六)“互联网+政务服务”进入开放共享新轨道。电子政务外网纵向贯通省市县三级,横向联接省直部门。公民、法人、地理空间、电子证照等基础信息库建设日益规范和完善。基于政务数据开放共享的全省网上政务服务平台正在加快建设。
(七)信息安全保障能力显著提升。信息安全等级保护、风险评估、网络安全监控预警应急响应联动等网络安全制度得到严格落实。信息安全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加快,信息安全规划、优化加固整改、安全运维、应急响应、灾难备份等服务水平大幅提升。数字证书在社保、卫生、住建、税务等重点领域得到广泛应用。钢铁、有色、石化、装备等重点行业的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管理进一步加强。
调研实践组赴德豪光电实地调研
二、我省数字经济发展方向
我省数字经济发展方向可概括为“1236”。即:
“1”是指围绕一项核心技术,即新一代信息技术,包括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背景下,数字化、虚拟化、智能化技术将贯穿产品的全生命周期,柔性化、网络化、个性化生产将成为制造模式的新趋势,全球化、服务化、平台化将成为产业组织的新方式。发展数字经济,对我省推动产业加速向数字化升级,加快建设制造强省和创新型省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是指突出两条主要途径,即数字技术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升级。注重示范带动,促进数字技术在各产业中的深度融合。深入落实“中国制造2025”、推动“互联网+先进制造业”,积极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推进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实施。突出重点,加快融合,率先在部分领域实现数字化升级。
“3”是指建设三个重点领域,一是夯实高速光纤网络、信息安全产业、云计算及数据中心、物联网等数字化基础设施;二是发展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电子信息和软件、“数字+制造”、“数字+农业”、“数字+服务业”等产业数字化升级;三是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智慧城市、智慧社区、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交通、智慧健康养老等智慧社会治理。
“6”是指大力发展“四众”“双创”:鼓励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新模式,全面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一是以“龙头+配套”推动企业“四众”,打造产业新集群。鼓励龙头企业通过互联网整合利用各类资源,完善产业链。支持中小微企业深耕细分市场,加快服务模式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鼓励生态链各环节企业加强合作,以“四众”的理念,构建多方协作、互利共赢的产业生态。二是以“互联网+平台”推动“双创”,催生数字经济新主体。鼓励数据资源丰富、数字技术先进的企业建设专业性型、功能型、数据型互联网服务平台,开放平台数据、计算能力、开发环境等基础资源,降低创新创业成本,鼓励大型企业依托互联网“双创”平台,提供基于大数据的创新创业服务。
党组成员、副主任、直属机关党委书记、调研实践组导师王有军(右四)带队赴芜湖机器人企业调研
三、我省数字经济发展存在问题
(一)实体经济与信息技术融合不够。互联网的连接性尚未充分发挥,供给侧和需求侧对接程度不高,产品附加值低。一是工业生产智能化程度较低,信息技术“软装备”尚未引起足够重视,智能工厂偏少,柔性制造、个性化定制等新模式应用不多。二是农业生产标准化、信息化、精准化水平不能完全满足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不健全,农产品生产消费信息不对称,优质、安全、生态农业发展不足。三是服务业互联网应用程度较低、服务效率不高,个性化服务水平有待提高。电子商务交易规模还不大,落后于互联网消费大省。
(二)信息化管理模式不适应发展新要求。当前,我省各地智慧城市、电子政务等领域的信息化建设正向集中管理和集成应用方向发展,需要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整合信息资源并实现互联互通,但是受既有管理体制的约束,一些垂直业务系统还不能互联互通,巨量数据资源的价值未能充分挖掘,大数据开发利用仍处在起步阶段。一些地方和部门还存在信息化低水平重复建设问题。
(三)信息技术产业化有待加快。一是互联网技术驱动发展动力不够。互联网与我省传统行业跨界融合发展不足,缺少有影响力、带动力的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二是产业规模不够大。目前,我省知名互联网龙头企业较少,整体盈利能力较弱。三是创新成果转化不足。智能语音、量子通讯等前沿技术的产业化水平与其技术水平还不匹配。
四、我省发展数字经济的工作建议
针对我省发展数字经济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着力推动数字经济快速发展。
(一)加快实体经济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加快智能制造发展,推进智能制造关键技术装备、核心支撑软件、工业互联网等系统集成应用,培育推广智能制造新模式,开展智能制造试点示范,推广应用工业机器人,培育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推进重点领域智能转型,促进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加快“皖企登云”,推动企业使用云平台的各类资源,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降低企业信息化建设成本。推动形成以智能制造系统集成商为核心、各领域领先企业联合推进、细分领域“专精特新”企业深度参与的智能制造发展生态体系。
(二)创新信息化管理模式。优化发展环境,加大《安徽省信息化促进条例》等文件政策宣贯力度,积极落实网络信息安全、个人信息保护等方面制度,规范网络市场秩序。推动“互联网+监管”,放宽新产品、新业态市场准入限制,保持适度宽松的政策环境。整合、清理、规范省政府各部门内部政务信息系统,建立全省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对一些涉及面宽、应用广泛、有关联需求的重要政务信息系统实现互联互通,推动政务信息化建设模式优化、政务数据共享和开放。
(三)推进信息技术产业化。突出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强化产学研用紧密结合,促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各类创新主体协同合作。支持数字经济企业运营模式创新。促进数字经济企业商业模式、技术模式和金融模式创新。支持本土数字经济企业针对细分市场,充分利用大数据和移动互联网特性,形成独特商业模式,不断改善用户体验,提升竞争力。深化“建芯固屏强终端”行动,加快推进“中国声谷”建设,支持合肥创建“中国软件名城”,打造我省经济发展新引擎。
导师 :王有军 党组成员、副主任、直属机关党委书记
组长 :姜新 直属机关党委副书记
副组长:王迎光 机关团委书记、技术改造处副处长
蒋晨捷 信息化推进处副处长
组员 :周菁 信息化推进处科员
杨靖治 电子信息处副主任科员
孟一诺 政策研究室科员
李云颀 软件处主任科员
姚世强 财务处主任科员
张磊 机关党委主任科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