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全市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咬定高质量发展目标,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短板,坚持以聚焦求突破,延揽优秀人才,培育龙头企业,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不断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即日起,本报开辟“打造产业创新高地,促进高质量发展”专栏,用笔触与镜头记录芜湖高质量发展的各个瞬间。
放眼芜湖,越来越多的产业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在这里集聚发展,无论是紧张忙碌的生产线,还是热火朝天的建筑工地,亦或是整洁有序的实验室,无不焕发着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力,涌动着现代化创新之城的信心与激情。
加快产业集聚,提高发展质量,芜湖成效初显:今年上半年,全市GDP增长8.3%,比年度目标高0.3个百分点。其中,今年1-7月,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库规上企业510家,产值同比增长8.4%,占规上工业比重的35.8%,对本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长贡献率为47.9%。今天的芜湖,正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着力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加快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
龙头集聚:补齐短板以聚焦求突破
秋日的无为经开区食品产业园,一派热火朝天的施工场景。三只松鼠(无为)健康食品城等项目正在加紧施工,未来将形成集健康食品加工、安全研发检测、物流配送和电子商务为一体的综合性食品加工和研发基地。丰瑞食品、念果味、三宁食品……在这个产业园内,正逐步形成一条具有区域核心竞争力的健康食品加工产业集群,合力竞逐传统产业的提档升级之路。
缺乏技术支撑、运营模式老化,这几乎是所有传统产业的“短板”。然而,如果能够像无为经开区食品产业园一样,以聚焦求突破,进一步补齐自身短板,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发展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使转型效应从单个企业向整条产业链延伸,那么许多传统产业必定大有可为。
龙头企业是一个行业的“中流砥柱”,通过龙头企业推动产业链专业化集聚,撬动着传统产业发展向高质量迈进。以无为县为例,该县聚焦培育“电、食、羽、钙”产业,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培育龙头企业,不断提升县域经济的质量和效益。今年1-7月,该县电线电缆产业实现产值增长4%,前20强电缆企业产值增长14.1%,17家企业入选芜湖市工业100强;健康食品产业产值增长18%,通过举办三只松鼠供应商大会等举措,吸引19个健康食品产业项目正式签约落户,构建“1+N”产业链发展模式;羽毛羽绒产业产值增长6.4%,正筹备建立国家级羽毛羽绒检测中心和研发中心;新材料产业产值增长16.3%,总投资107亿元的楚江钙产业发展及特色小镇项目完成框架协议签订。
创新集聚:推动“芜湖智造”迈向中高端
戴上智能眼镜,无需人工操作,就能瞬间完成快件二维码扫描、分拣分类、运输等流程。这样的“黑科技”并非电影中的画面,而是发生在南陵县快递物流联盟的真实场景。南陵县以“十年磨一剑”的定力培育快递物流智能装备产业,目前,20余家快递物流装备制造及关联企业、各类科技资源在这里加速集聚,一个具有地方特色的快递物流装备产业集群初具规模。
约60公里外的芜湖县航空产业园,同样是一处科技创新集聚高地:园区引进项目40个,实现了通用整机、无人机、航空发动机等一系列航空产品自主化生产。其中,航瑞动力已建成发动机试验中心、多品种柔性化生产中心、精密测量检测中心,成功研制出7款发动机产品,已被应用于多款飞机平台。
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或产业链关键环节,创新要素集聚的成效已经显现。今年1-7月,埃夫特公司产值同比增长30%,启动科创板上市;奇瑞新能源销量位居全国前五,钻石飞机已有42架订单、产销两旺。预计今年年内,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将增长10%以上;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00家,高新技术产品200个。
坚持创新发展,加快科技要素汇聚,是“芜湖智造”迈向中高端的关键“法宝”。今后,我市将建设一批重大研发平台,开展前瞻性技术研究和“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打造一批企业创新联合体和新型研发机构,壮大一批龙头企业和新型产业集群,实现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和政策链深度融合,打造长三角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产业创新高地。
人才集聚:创新创业活力竞相迸发
在繁昌县3D打印园内,中科大、哈工大、中科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等高校院所纷纷来这里设立研发平台。依托于优质的人才资源,园区已入驻3D打印企业50余家,基本构建3D打印完整产业链,成为华东地区最大的增材制造产业集聚区。
正如繁昌3D打印产业这样,一个良好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离不开人才的支撑。近年来,我市围绕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面向全球特别是长三角地区招引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一方面,不断完善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扶持政策,鼓励企业实施股权和分红激励,建立向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倾斜的分配机制。另一方面,全面提升团队项目招引、遴选、评审、谈判和落地服务水平,把招引工作做细做实。目前,招引团队项目成长迅速,酷哇机器人、共生物流等多家优质企业由“小苗”生长为“大树”,进入业内“第一阵营”领跑。
我市还鼓励企业与“名院名校名所”这些“大咖”高位对接,进一步引进高端人才,让创新创业的活力竞相迸发。目前,已启动新一轮新型研发机构和高水平研发机构建设,支持依托企业、高校院所组建产业技术研究院、院士工作站、技术转移中心等市级研发机构。同时,抢抓省“四个一”创新主平台和“一室一中心”建设机遇,依托重点优势企业积极争创安徽省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新型研发机构等省级创新平台,鼓励企业和研发机构提升创新能力。